2019-07-02 11:10:28来源:中房网
6月19-20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办的“住房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走进‘广厦奖’标杆项目(企业)”,在广州星河湾半岛项目内召开。
窦以德“广厦奖”评审专家组原组长、中国建筑学会原副理事长
在本次会议上,“广厦奖”评审专家组原组长、中国建筑学会原副理事长窦以德发表了题为《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困境与出路》主题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窦以德:各位早上好。
听说来的都是地方负责“广厦奖”主审的专家和领导,换句话说都是内行的专家。
刚才冯会长说到“零缺陷”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最近,根据我参加“广厦奖”的评审还有其他一些与住宅有关的活动,我发现一个问题。开始我认为不是十分严重,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蔓延得非常快。我昨天很晚到,星河湾集团我非常熟悉,你们做第一项的时候我们就来调查过,有清水养鱼、内装修做的非常仔细,路上也问了星河湾项目都是大户型项目为主,我来之前一直问会议筹备单位,我们要看的项目有没有小户型?结果没有,没有就好。不然这个题目就没有办法讲了。
为什么是“困境与出路”?最近梁主任带队到了很多省市,也看到老干部局领导给我看了一些资料,通过一些新闻渠道的反映,中央对保障性住房的问题非常关注,保障性住房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个是国家层面,第二是解决中低收入,包括刚刚进城的新市民他们的居住问题,对于稳定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居住生活非常重要,力度非常大。在北京保障性住房专家组工作过,审查非常严格,建设量非常庞大。五环外县市工作量非常大,同时也发现很多质量的问题,这次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央领导非常关注的首先不是漏水、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是发现规划设计有问题,我听了以后很激动,因为我是学设计出身的。
我认为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从住建部工作以后,抓质量通病,住宅当中的问题比较多,哪个地方稍不注意就达不到质量要求,住宅项目要得鲁班奖是非常困难的,反过来要说住宅要把质量做好不容易。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我现在想说,如果设计不好、设计不当,带来的住宅问题往往是一眼看不到,住户买房的时候也体验不到,但是长期住下去慢慢才会发现,或者是与别人的住房比较发现,甚至有的问题会长期不能被发现。而这些设计上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否则带来的损失更大,我以前跟有的领导开玩笑,你不是要当什么领导吗?就找我们部长说要管住宅,通过的工作,在一平方米上省什么材料,同样还可以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所以我说这个话不是瞎说的,当然有开玩笑的意味,想一下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材料和土地,环境也受到了影响,盖了这么多房子,这些材料都是有效、绿色地利用了吗?我想肯定不是的。好房子应该是设计得好,材料用得恰当,平面设计得合理,从设计就开始提供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的理念。图谱按照施工的要求建造。
所以,这几年有一个现象,国家保障性住房大量出现,由于市场的变化,国家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转型,有很多大套型卖得太贵,市场购买力达不到,都希望100万左右也可以买一套房,所以中小套型也出现了,而且问题也比较突出了。
结合中小套型讲三个问题。在住宅工程建设中因设计失当而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似乎是潜在的,但对住宅品质的影响则是根本性的。
近年来,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的问题尤为普遍、突出,应引起各方严重关切并加以认真解决。
中小套型的特点是:面积小,套型小。房间至少要保障两个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有几个空间需要开窗,就出现了“凹口”(墙不平)并加以认真解决。
一、关于“凹口”——应谨慎使用
1.“凹口”的利与弊。
利——增加外墙面可提供更多对外自然通风、采光居住环境条件。
最近我们有一个施工图,这个图红色的凹进去的方面,做了厨房的防火墙,当组合后,这就形成了凹口的槽子,一个是厨房的窗户在这里,一个是厕所的窗户在这里,这样就把北面的墙面让出来做卧室。这个“凹口”接近1:2(深度和宽度)这完全是基于经验的数据。我们的基础科研做的也不是很扎实,有的时候不严密。即使按规范来判断,这个图案做的还是不错的,“凹口”利用的比较有效、经济。
弊——“凹口”内空气流通性差,且因形状不当,楼层增高而失去作用,及成祸源。
增加外墙面积或使体型系数不达标而不利节能。过窄的“凹口”不便施工。造成结构复杂,更不利工业化建造。
当时非典是因为“凹口”的问题导致的,当时专家测住户的“凹口”有很多争论,一个说是下水道造成的病毒上下扩散,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但下面受影响,上面也受影响,研究出“凹口”的空气流通性差,这家死了一个老先生没有人发现,病毒就上下扩散,所以导致死了很多人。“凹口”的空气扩散条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所以,对“凹口”不是万能的,如果应用得好可以利多弊少,反之很可能留下隐患,而且这里面的房间不要认为有凹口就好使了,很多规范性能不一定完善。
我认为厨房也是很大的污染源,“凹口”的空气质量有危险性。
看这张图,表面看AG5户做的不错,前面有一个很窄的“凹口”,在这中间这户厨房通风采光又窄又细。我开一个玩笑,我认为这个建筑师没有结构概念,我不知道结构怎么使这个图达到整体性,那些“凹口”如果不研究当地的主导方向很可能导致风憋在里面,解决不了通风问题,看起来好像达到了规划要求,结果却是存在隐患的。
我认为我们现在很多的规范有问题,最近我给部长写了一封信,很多规范在写征求意见稿,有的就要靠标准,标准就要做得更科学,更好。
粉色表示实体,最左边的1:2至少要如此,不要做右边的“小口大度”,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做法。
2. 要正确使用“凹口”
从经济的角度考量,开设凹口是在用花大钱(因外墙增加)、浪费土地来换得一些功能空间的自然通风、采光,而一旦凹口开得不当还会造成适得其反,不但未解决通风、采光所需反受其害,若真如此岂不正是“花钱买罪受”。
在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一定要正确、适度使用凹口,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真正提升住宅的居住品质。
我与很多开发商聊过,外墙的造价,如果要做保温、外装修比内装贵得多,一平米要差二百多块钱,不要认为土地随便一划,实际上材料更多投资,造价更多投入,最后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二、关于“联廊”——应尽量不用
1. 早期(特别是80年代福利分房时期)为节省电梯“联廊”曾作为低标准的手段用于高层住宅建设中,其缺欠是显而易见的。
2.商品房建设时期,在以大中套型为主即使采用,在实际工程中反映出“得不偿失”的问题,也让使用者却步。
我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非典后强调“一梯两户”。个别有的开发商把两边连起来做一个,后来他们发现“联廊”也不好挡窗户就不用了。
这个方案是认为要用“天井”也就是“联廊”不能彻底封死,做了一个卫生间和小的卧室,当时觉得这个方案还可以不受影响,这个方案当时就出现了,对“联廊”就有议论,认为这种“联廊”会不会影响采光通风。
这是一个方案,在目前还没有完全废除的住宅设计规范当中,电梯12层楼以上要两部,这两部电梯要成组布置,换句话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拉得很远,让两个电梯可以让住户联动式。这样分开以后,作为设计人想的是这样的,这个电梯是连着这户,中间的“联廊”认为不常用,他认为这边没有几户,很多是投资房。这样电梯没有办法联动,包括“联廊”有没有封闭,现在还没有回答我,最近发现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是一个高端住宅的方案,深色的是“天井”而且是13层以上,两个电梯相距接近22米,“联廊”本身就22米,“联廊”大于是2×2米,这个项目得了最高住宅项目奖,我不知道好在哪里,这两部电梯不能联动,我问了有一些专家,他们告诉我,电梯的能耗在整个一栋楼住宅能耗大约占60%,因为是大功率的。当可以联动的时候相对就节能了。
一个电梯在20多层服务几户,大家可以想象效率怎么样,本来12层就要两部电梯,我看了住宅设计规范的调研,老百姓反映候梯时间过长,像酒店电梯设多少都有电梯公司给计算,根据候梯时间多长才会设计几部电梯,比如有超高层都有分层,100米以上几部现在都没有研究过。
这个一部电梯能达到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吗?这个“天井”2×2米即使设计人说北部封死,实际上这个空像烟囱差不多,接近几十米高,甚至上百米,大家想象当某一户出现灾害的时候,这是一个陷井而并非“天井”会助长灾害蔓延。
20多米的“联廊”架在那里也需要花钱,“天井”开的卫生间、厨房、阳台,这里面2×2米的窗户多大?这种方案已经投入使用了,所以我看了以后,可能我这个人有点偏激,气得我给部长写了信,我知道梁主任带队调查这件事,在保障房可能还可以理解,商品房也这么干还得了?跟中央讲的这些“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严重不符合。
当我们住宅市场一变化,套型一小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这个方案更可笑,大家看一下,当时有一个政府配套,一个商品房项目应该有一个高比例保障房,这就是里面的高比例的保障房,前面两户的厨房通过“凹口”通风。我认为这个都不如80年代塔楼的设计,一梯八户在北京80年代塔楼的设计非常多,这个没有比塔楼好到哪里。
提醒开发商清醒一下,这样的设计以后将会怎么样?一旦发生灾害怎么样?因为这个房子整体的结构都切断了。
3.随着中小套型出现,为使公摊不致过大,在一梯四户或更多组合的内席单元平面,“天井”“联廊”也随之出现,并愈演愈烈。
仅为减少建安投资,采取“低标准”的“联廊”方案,不仅降低了居住的便利性,不节能,也难于获得理想的自然采光、通风效果,与此同时还有可能出现灾害衍生的“陷阱”,实可谓“得不偿失”。
这一做法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的居住的建设方向也相悖而行,应予摒弃。
三、关于“外廊”——需积极探索
1. 50年代曾建有短外廊多层住宅,此后在建设实践中很少出现。在北方地区一度独立单元(一梯多户)的“塔楼”曾成为中小套型住宅的主要类型。
小结:一梯多户的“塔楼”单元住宅,在安排保障性住房小套型时具有独特优势,其在满足日照、通风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在规划用地等方面比较经济。这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大量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证实。当然其也存在先天不足,如何扬长避短,使这一类型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再立新功”,还应深入探索与实践。
最近看了万科的方案非常有创新,比如塔楼通风不好,他们把中间掰开形成通道,当然形成了外墙,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试一下,通过创新的办法可以解决。
2.在推行90/70政策时期,也曾出现过外廊式住宅方案但实践不多。一些仍采用内席住宅安排中小套型而致“凹口”被滥用。
3.在保障性住房(如公租房)建设中,由于套型更小为降低“公摊”而不得不采用“类外廊”式住宅。由于对“外廊”的理解与把握偏差,加之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此类住宅还称不上是真正外廊式住宅。
4.而在日本,在为低收入人群建设的“公团住宅”中则普遍采用外廊式住宅,使用效果也满足了居住要求。
他们的做法是变成一户。后来刘部长领导我们做百年住宅,很多都是从这当中借鉴的。为什么日本可以大量地采用这种可行的办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5.建设外廊式住宅是解决中小套型住宅的正确选择和出路之一,目前虽然我们实践不多,基础研究也显薄弱,但只有在吸取国外建设经验与加强科学研究,坚持实践与探索。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案例当中,灰色的是外廊,这里面的绿黄就是平面,已经建成了。我也去看到了,直观效果很不错,因为还做这些工作,比如把下面的小房间少一块进来,避免直接从窗前走,要买高窗可以使采光度好。
最后还要收集老百姓住户的反映,这样的实践不多,本来我是很希望国内保障房有这样的借鉴,大部分都是外廊嫁接很难看。
这是外墙,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日本的风险比我们大多了,有了问题我们要解决,而不是简单地贴到一边去。
结语: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小套型高层住宅设计成为当下提高住宅建设水平的软肋。在全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需大家共同努力,摒弃痼疾明显的老套路,努力实践、探索与创新,以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居住产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我认为,目高水平的居住产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前我个人的的提高,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可能大套型还会出现,也需要我们有一个新的探索方向,但是中小套型比如90平方米及以下的套型面积更难做,尤其反映在保障房当中更突出,我认为这方面目前来看已经建成的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比如外部保温外墙大家不觉得是问题,一旦脱落发生灾害大家就知道存在问题了,谁来承担责任?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因为在座有很多的领导,我作为设计人来说一定要把过去有毛病的套路丢掉,在座“广厦奖”的专家一定要大量支持这项工作,继续沿用原来的方法是不行的,我们也要进行转型。
讲得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但是这个问题现在确实蔓延的比较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