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来2019-10-28 10:05:48来源:第一财经
我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出版的统计年鉴。统计局1952年成立,现在很多对新中国70年经济成就的回顾,基础都是根据统计局1952年建立了这样一个全面系统的统计记录(1982年出版第一册国家统计年鉴)。
转眼之间70年,因为有了统计局系统工作,可以让我们回顾70年来的发展相对更具象更准确,才有了可定量的分析机会。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新中国70年与全面开放新格局”,面向未来我觉得这个提得非常重要,全面开放——开放可以带来更多的活力,开放同时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学习,也意味着我们敢于直接面对世界的挑战,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重视科技发展,更多创造从而把握更多机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今天最后讲历史的部分,有一些感想可以与大家分享讨论。我知道时间非常紧张,在这么短时间讲完这么多的东西,确实挺有挑战,尽量把时间控制好。
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斐然
下面请大家看这一组数字,时间轴为1949年~2019年。产值是这条红色的线,从最开始679亿元,到最后90万亿元,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过程。叠柱图代表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四部分。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数据区间为70年,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后期发展相对较快,所以从图整体展示的效果来看前面不是很明显。图中绿色的是农业部分,也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基本的一大行业;蓝色部分代表工业,亦是指生活中间所需要的产品、物品和制品。橙色代表建筑业;紫色是服务业,可以说是一种代劳,最典型的服务行业例如运输业,运输业帮助你把东西从A搬到B点,这是一种服务价值或者成本。
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斐然,农工建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面我们讲了产值,下面我想把钢铁挑选出来特别看一下。
钢铁工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这是非常具象的产出示例,生铁从1949年的25万吨到现在的8亿吨左右,生铁要从铁矿石变成铁,由铁炼钢,所以说铁是很基础的材料。粗钢从1949年的16万吨已经发展到2018年的9.3亿吨,钢铁是一个可循环的经济。为什么粗钢产量9亿吨,钢制品12亿吨?这当中应该包含废钢铁循环再利用。通过70年的发展,铁的生产累计已达到112亿吨。从红线代表的粗钢和蓝线代表的生铁产量,可看出现在一年生产9亿吨钢,8亿吨铁,那么再看人均状况。
人均累计已达到8吨铁,铁和钢为什么这么重要?一年生产钢9亿吨,常用的十种有色金属材料加起来也就8000万吨,加上塑料大概一亿多吨,差不多十分之一。从使用角度来看钢铁还是最重要的材料。就好比这个报告厅这么大,没有铁、没有钢是不可能达到这种跨度和维度的,铝材已经算是仅次于钢很好的材料,但是恐怕强度是不够的。
我们再从贸易角度来看70年的发展变化,早期的贸易量相对少一些,早期主要是进口必要的机器设备,出口一些初级农矿产品等;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又开始比较全新的局面。图中粉色的柱状背景是从1952年的679亿元到2018年的90万亿元GDP。绿色实线为贸易总额,也就是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41亿元发展到2018年31万亿元。出口占比、进口占比2004年已达到30%左右,2007年后呈现下降趋势。
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产值(增加值)的2%~3%,我们一年还要增长6%,这是从增加值角度来讲。我们还要关注进口的是什么?进口的是我们需要的设备、需要的关键材料等,为了进行整体巨大的经济生产所必要的进口,比如芯片、光刻机、高级数控机床等,2018年进口占比16%。贸易占比从改革开放以后系统性上升,到2007、2008年以后系统性下降,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来看看产业结构——农工建服四个行业占比。
首先绿色柱状代表的农业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同期我们的农村人口占比从1949年的89%降到现在的40%,可以说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得很快了。农业产值占比从1952年的51%下降到2018年的7%。用7%的产值养40%的人,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紫色部分是代表服务业比重1978年后系统性地增加,中间黄色的部分代表建筑业有所扩张,但是总体来说还很有限。我们再来看一下四个产业的占比变化。
刚才已经说过了农业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三条线,表示建筑业的橙色线在最下面,工业占比(蓝线)和服务业占比(紫线)在2008年左右出现反转,在那之前工业占很主要的部分,那之后迅速地变化反转。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几年里面,实际上我们的经济已经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这解释了出口占经济比重下降,而服务业占比在迅速增加。
我们经济发展的初期其实是很困难的,资源短缺。70年的发展至今,可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现在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应该是各种过去累计的投入,怎么能够让它们发挥出最大效益。过去投资拉动如果说需要的话,那是因为看到投资有未来的产出。如果未来某些投资的前景并不那么明确,是不是需要这么急于投资,值得思考,这也是新时代的挑战。
以统计年鉴2018年数据来看,90万亿元经济总量里面,35万亿元是居民消费,13万亿元是政府开支,算公共服务,也是开支,两项加起来是一半,还有一半都是投资。如此规模的投资继续下去,未来的回报能够保证吗?刚才讲贸易问题时有个隐含概念,既然已经投了这么多的设备,我们可以把已有的资产有效利用起来,建立更为系统科学的方法,这也是让经济持续增长的方式。
我国需要更多科技投入
本次论坛主题谈到全面开放新格局,那么面向未来,科技是一定要强调的。在发展初期,我们相比世界先进技术差距比较大,度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向优努力发展的过程。这两张图是前几年我写的一个东西,可能不是最全面的,主要是想展示这样一个维度,有这么多不同且重要的科技,关联着大大小小的领域,科技才具有真正限制我们未来收入的可能。
这张图我是想把基础科学和相关的骨干行业、应用领域、数字经济之间的互动联系大致做一个展示。中间红色的8个长方形代表着8个基础科学,我们把它们分个文理,理科的四大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生命,文科也有四大基础——语言、政治、经济、社会。看看世界各国的关于经济发展的讨论,都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这三个社会科学。很像自然科学中的“理化生”,一个比一个复杂。相当于数学的角色,在文科里面是什么呢?是语言。语言、逻辑就是思维的表述,系统的推理。
围绕这几个核心基础科学,形成了很多骨干行业(绿色的六边形,包括算法、运输、建筑、机械、电子、商业、网络、能源、冶金、化工、农业、卫生、教育、研究、历史、逻辑、哲学、艺术、文化、保障、金融、行政、司法、立法等),再到其他各种应用领域(蓝色椭圆形,包括物流、房屋、道路、环境、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设备、机床、车辆、电脑、通信、手机、可穿戴、云计算、物联网、商店、电池、电力、核能、燃料、材料、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保健、体育、医疗、基因编辑、医药、干细胞、医疗器械、社交、电视、网络视频、电影、养老、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另外,当时我们也考虑了数字经济,因为上述所有的行业和领域都是可以通过数字来表达的,相比简单纯粹的文字,更多了定量性和系统性。
再来看看橘黄色的柱子代表的我们的科研投资,2017年全国两万亿元不到;而旁边蓝色的柱子是地产投资,7倍有余。再看2003年~2017年的累计数据,地产累计投资111万亿元,是科研12万亿元的9倍,同时是累计对外投资7万亿元的15倍。科技是我们推动可持续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性要素,科技需要更多投入。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已经完全不一样
刚才讲了科技,我们再来看看国际,这也是我们谈到面向未来的一个发展维度。我们要走出去,去了解世界,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进行一个同样时间区间的平行比较,其实中国从发展速度来讲过去70年还是很快的,速度肯定没有问题。红色线代表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一直较为稳定;从世界产值(蓝色实线)和贸易(深绿实线)的变化上看大致有几个点值得关注,比如说1985年值得提一下,冷战放缓,也是大家提到的和平红利,确实贸易和经济都在往上增长。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2002、2003年以后增长相对更快。2008年之前全世界货币和产值历史上一直相当,到了这儿开始分岔,2018年两者相差20万亿美元。同期十年间货币增加了42万亿美元,产值只增加了22万亿美元。货币供应总量代表的是金融体系系统性放债的规模。过去投一万元可以产出一万元新增GDP,现在你得投两万元,才能达到同样一万元的价值。这种过度刺激,不简单是数字比例关系,值得注意。
一转眼世界经济危机已经过了十年,其实我们好像一直还没有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有人说股票又涨回去了,但是其实你忘了,那个时候股市2500点,跟现在2500点不是一个概念。现在多了好几十万亿货币,如果把货币算上去,它其实还没有回到2008年的水平。面向未来,需要在未来的分析和投资的决策上,更充分地考虑。
这里我们看看贸易,图中绿色线可以看出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1960年之后除1980年、1992年、1999年三次较小波动外基本处于稳步增长,2001年增长加速,2008年金融危机波动较大。中国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1960年的1.5%增至2016年的7.9%。接下来从历史角度我们来回顾这个世界的发展。
图中数据起始点为公元元年,即公历纪元。橙色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占比,从公元元年开始到1840年,我们始终是世界第一、第二。深蓝色的是印度,情况类似。2018年中国13.95亿人,印度13.53亿人,也很接近。印度全境和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均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印度平原(两河)75万平方公里,北纬约20~30度;中国中原+江南47万平方公里,纬度在30~40度之间。相对来看,印度的纬度更低,热带季风性气候使得它的暖湿条件更好,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全年几乎无霜冻,也就意味着植物生长条件更好,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很长时段里产值高过中国。两个大国都有着一块巨大的天赐平原,又都具备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基本的农业产量,使得两国的GDP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伴随着工业革命,欧美迅速崛起。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才发现,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已有了巨大的领先。我们的大刀长矛根本无法抵抗来复枪。那时候有四亿人,英国那时候人口总共才有3000万,所以本来是跟我们根本不能比的,但是因为有了先进的武器,一个顶一百个,变成30亿人对4亿人。所以一塌糊涂,你看曲线也是直接跌下来。解放以后中国发奋革命改变自己,我们搞教育,搞工业,搞经济改革,搞系统性发展,所以数据也在系统性往回升。紫色的线是美国的GDP占比,从1800年开始迅速崛起,占世界比例直线上升,二十世纪中期随着中国、印度、日本的占比上升,美国占比总体相对下降。所以通过这张图可以大致看到一个2000年跨度的历史图景。
50五十亿年。生命40亿年前,原人400万年前,智人四万年前,农业革命一万年前。从秦朝算起,距今2200多年,新的考古工作(良渚)将中华文明推前至5000多年。我们有这样天然的平原,适宜生存。农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是可以线性化扩张的,这也揭示了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形成了多子多福,人越多,种地越多,家庭越多,种地人越多,财富越多,也就是为什么自给自足能够保持几千年体制基本没怎么变。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变化究其原因还是一系列的科技发明,如内燃机(1670年)、蒸汽机(1698年)、电动机(1821年)、发动机(1834年)、汽油机(1878年)、柴油机(1897年)等,尤其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之后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也随之快速发展,当然还有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我们所在的世界进展的步伐逐步加快,比如医学上的不断发现和技术突破,人均寿命逐步提高,人口随之增加。
篇幅有限,所以图中只是简单示意一下,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原来总觉得历史是非常长的东西,现在发现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中,最快速发展的20年正好是我们刚经历过的。只是正在经历当中可能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20年以数字来衡量是最大的一部分,现在看现实的结果。这么多的高楼,90%是在最近这20年形成的。现在的经历是既成的现实,也会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础。反过来看,不同于1949年、1978年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需要在面向未来科学审慎系统思考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悄然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仔细想,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作者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原总裁,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五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经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