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10:35:01
导读:天津海河英才计划,5月16日发布,截止今天已经进入第七天,短短六天时间,过程十分精彩,极具戏剧性。先是宣布本科学历以上符合年龄要求可直接落户,政策没发布几天,便开始频繁打补丁,杜绝“户口空挂”。
天津人才新政杜绝户口空挂
上周,天津正式启动《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宣布全日制高校本科毕业生不超过40周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5周岁、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计划发布不到24小时,天津官方发布消息,已有30万人申请落户。新政后第三天就有将近100万人前来咨询落户。但5月21日,这个游戏规则变了。5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天津:杜绝户口空挂 为炒房、高考而挂靠户籍不行”;天津日报也发文称,“落档才能落户,杜绝户口空挂”。
天津抢人战略意图
那么,天津为何要在各城市无下限的抢人游戏中,严正声明必须落档才能落户?要知道,2017年天津的人口、经济都在衰退,尤其是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相比之下,天津比武汉、西安、成都、长沙这些城市更需要抢人。天津加入抢人大战,有些原因与其他二线城市相似。不太一样的地方,或者说急于拯救的领域,主要是经济、财政、楼市。
1、近几年,天津的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7年在滨海新区自动挤水后,天津GDP增速仅为3.6%,全国第五的位置也被重庆夺走了。同时,天津2017年常住人口首次出现了下滑,减少了5.25万人。经济与人口双重危机,逼迫着天津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才。
2、地方债务压力山大。一些带有地方融资平台色彩的地方大国企,近期面临债务偿负困难,可窥一斑。
3、天津楼市低迷,天津二手房价,去年3月之后,持续降温,房价累计下跌了15%左右,仅略小于北京。今年三四月份的二手房成交量不强,市场没见底。新房市场压力较大,主要是去化周期较长,供大于求现象显现。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天津的新房去化周期近24个月,压力较大,很多新盘销售不顺利。
天津补漏洞的理由
第一,天津户口是全国最有价值的户口之一,需要防止一些人借落户之机,行“获得高考资格”之实。天津是直辖市,与北京、上海一样,天津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在这两种资源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组成了中国最强阵容。除此之外,天津还有令其他省市艳羡不已的一本录取率。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从数据可以看到,2017年天津的一本录取率高达25.02%,也即平均4个考生中,就有一个会被一本高校录取,概率是广西、江苏的三倍多。这也是为什么天津“海河英才”计划一经发布,一天不到就迎来了30万人落户,几天里,“天津公安”APP服务器被刷爆,多数都是奔着高考来的。
天津公布抢人计划后,前来办理户口的人员很多,天津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几乎都是爆满,与南京、成都等城市上演的排队摇号抢房相似。前来排队落户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三是来自北京。而这些人群并不是北京人,而是在北京工作的人。
北京由于大城市病异常严重,已经划定了人口天花板,现在想在北京落户太难了,需要积分入户,而且还要求个税10万以上才行。与北京紧邻的天津,无论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与北京有的一比,于是许多在北京工作没法落户的人,就跑到天津落户,有的是为了买房,有的是为了孩子高考。
正因为天津户口值钱,才能成为天津吸纳人才的重要筹码。但许多人只是单纯为了孩子高考、或者买房投资前来落户,这并不符合天津抢夺人才的初衷。
第二,防止炒房客趁虚而入,进一步推高天津的房价。
天津对抢人战争进行修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快速落户的人口推高天津房价。成都、西安已经是前车之鉴。在抢人大战的背景下,成都、西安上演了多场抢房潮,房价也异常火热,于是在五一期间被住建部约谈了。
统计去年加入人口争夺战的城市户籍人口增加数量,结果显示,在低门槛落户的背景下,成都净增户籍人口36.4万人,长沙增加了27.29万人、西安增加了25.74万人、武汉增加了19.81万人、杭州增加了17.9万、南京增加了17.88万、郑州增加了15.7万,这些城市皆创下了户籍人口增加新高。
在人口激增刺激下,去年这几个城市的房价延续了一波大涨。
(数据来源:中国房价行情网)
天津一天内就吸引了30万人来落户,如果不加以控制、严格审查,任期发展下去,房价恐怕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上涨。
天津对“抢人计划”打补丁,只是加强了审核制度,防止一些空户头。比如上面说到的,多数在北京工作的人前来天津排队落户,只是想在天津落户买房或者为子女高考,自己本人仍不会放弃北京的工作前来天津,这种落户要求,八成不会被批。
建议
天津,如今已经开始经济严重下滑,人口外流。出现了东北化的倾向,现在希望用自己仅有的高考优势,来给自己续命,所以空户挂靠是绝对不能干的,应该想办法把企业争取过来才是当务之急。引进人才不如先想想引进企业。天津应该想想怎么把企业吸引过来,只有企业落在天津了,人才才能固定住不至于流失。
(内容来源:楼市参考、杨红旭楼市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