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以二线城市崛起促区域协调发展

2018-12-13 15:33:58

扫描二维码分享

  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中心大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近年来,从政策的接连发布到诸多城市群与经济带的系列动作,展现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区域协调日益受到重视。

  上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未来我国将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与之相伴随的是,合肥、青岛日前先后宣布向特大城市迈进,青岛发文称,预计到2020年城区人口有望突破500万人,达到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标准,并将成为山东省首个特大城市;合肥则组织召开“合肥特大型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研究”研讨会。西安亦发布数据称,截至12月11日户籍新政给西安带来百万人才,预计2020年GDP超万亿元,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基础。

  众所周知,虽然中国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协同区域发展可以说是我们的目标。而且,由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开放、分工与合作,相互协调良好的区域经济,可以使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地区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实现单个孤立市场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而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中心大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一个省域来说,中心城市不做大做强,外来的高端要素就难以汇集和发展,这样也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并且,发展好区域中心城市,对一线城市也是一种疏解。由于人口涌入和资源过度集中,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或多或少出现房价畸高、交通拥堵和公共资源不足的“大城市病”,通过做大做强二线城市,无疑能达成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此前某机构针对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地调查显示,杭州、成都等城市吸引力大增。类似问题不仅发生在中国,近期日本出于疏解东京城市压力,出台政策鼓励民众搬离东京23区,政府将视情给予100万~300万日元(约合18.5万人民币)的搬家费。

  事实上,近年中央层面也偏向给二线城市更多机会。除了发布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外,不少重要国际性活动一改此前多安排在一线城市的惯例,如每年的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被安排在天津、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门、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青岛。

  当然,目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需要做的还有不少。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同时,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支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支持产业跨区域转移和共建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并完善区域互助机制,即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制度,增强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

  中国是一个大国,理应比一般国家更为充分地利用自身规模经济和配套性强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从改革开始四十周年的实践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融合协调发展对“中国奇迹”作用明显,未来随着其他龙头城市崛起,诸如成渝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合肥都市圈、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将推动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